行业新闻
多米体育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
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纲领、旗帜和灵魂,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了这一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其中习关于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思想,为推进新时代民生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
习深刻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党性质宗旨的具体体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就是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党97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一系列开创性成就,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当前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在手上,切实解决好民生领域的各种现实难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只有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生产生活的可喜变化,才能充分激发大家共创美好生活的热情斗志,汇聚形成共筑小康梦的磅礴力量。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党必须追求公平正义。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很多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增多,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集中化的趋势。如果不能及时回应群众利益诉求,有效解决各种民生难题,营造形成公平的社会环境,群众就会有意见、就会有怨气。必须始终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充分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更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习深刻指出,要全面把握发展和民生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关系。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推动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前提,二者有机联系、相辅相成。只有通过抓发展惠民生、在惠民生中促发展,推动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才能让老百姓更好享受改革发展红利。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发展。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如果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这样的发展就会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这就要求我们把民生作为做好经济工作的“指南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到各方面全过程,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着力解决好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住房等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让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以发展为基础。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多米体育。经济发展是民生改善的“保障阀”,离开了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际上,抓民生也是抓发展。通过持续不断改善民生,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还能增进社会消费预期、扩大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把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有机联系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全党上下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有力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实现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两者有机联系,推动两者良性循环。四川是全国的一个缩影。这些年,治蜀兴川迈上新的台阶,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980亿元、跃升至全国第6位,同时全省财政民生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稳定在65%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一番多,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1.5%下降到2.7%,全省的社会事业和民生福祉在发展中得到切实保障。
习深刻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转向追求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等。这意味着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
始终筑牢底线思维,织密民生保障安全网。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工作思路,紧紧抓住困难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难题,进一步加大基本生活保障力度,牢牢守住民生底线。尤其时刻都要想着那些生活中还有难处的群众,时刻都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大病失业工伤等保险制度,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千方百计帮助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
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加快补齐民生短板。针对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总量不足、城乡分布不均等问题,针对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就业稳定性不强、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不畅等问题,针对社会收入分配还不尽合理和城乡居民之间、不同地区行业收入差距仍然偏大等问题,完善体制机制,制定出台切实管用的政策举措。特别要高度重视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这块民生短板,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四川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一定切实肩负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始终聚焦民生难点,持续用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对各级党委和政府而言,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最能体现党的性质、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打好政策组合拳,下足“绣花功夫”,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任务、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特别要聚焦凉山等深度贫困地区,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针对问题、系统施策、综合治理,坚决啃下这块“最硬的骨头”,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习深刻指出,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来不得半点虚假,既要积极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承诺了的就要兑现。这为我们做好民生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要处理好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民生连着民心。必须常怀忧民爱民为民之心,围绕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以钉钉子精神落实好党中央关于民生工作战略部署。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善民生不能脱离这个最大实际,而且民生改善有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一口吃不成胖子”。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从实际出发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把群众收入提高建立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经济、财力可持续增长基础上,不作过度承诺、不搞、不做表面文章,防止把“民生工程”变成“民怨工程”。
要处理好“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的关系。保障和改善民生,说到底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需要。社会发展了,群众需求变化了,民生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也要随之变化,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就供给方式来讲,需要把更多精力集中在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作上,尤其要把最基本的民生需求摆在最优先的位置,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民生短板问题,围绕脱贫攻坚中涉及的民生突出问题,聚焦鳏寡孤独、城乡低保户、五保户等特殊困难群体,从群众最关心的小事做起,让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孩子能上学、生病能就医,实实在在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下一户一人。
要处理好政府主导和群众主体的关系。改善民生始终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的奋斗目标。做好民生工作,必须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让所有劳动者在推动发展中分享发展成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担负起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职责。同时,要树立正确导向,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引导广大群众增强“主人翁”意识,坚决克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错误思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自身发展,创造美好未来。
热点信息
-
图为总理在河北省邯郸市环境监测站考察时,上到房顶察看空气采样情况。 “蓝天保卫战是污染防治攻坚战...
-
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纲领、旗帜和灵魂,...